汇育同心,家校通情——南京市汇通路小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家访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 2025/3/7 10:25:37 400次浏览 作者: 王帅

        脚步轻轻,叩响家门,目光暖暖,点亮心灯。一次交谈,架起桥梁,一份关怀,播种希望。家访,是心与心的靠近,是爱与责任的延伸。

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南京市汇通路小学于3月3日至3月8日开展了全员教师为入户家访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助力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访前,德育处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专题会议,分好小组,为第一批家访的孩子制定了详细的家访方案。每位老师都提前分析了组内学生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了谈话问题清单,制定了个性化的家访策略,确保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学校的用心与关怀。

e87c7fa4d7b01caddb0525f3d8cdb2c5.jpg

       有的家长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老师们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一年级的孩子正站在小学生活的起点,也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阶段,所以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老师们便向家长提供简单易行的家庭教育方法,例如每天睡前与孩子交流10分钟,或利用周末进行亲子阅读,帮助家长在有限时间内高效陪伴孩子。

           8faaacd330e373675702b50d4bbf36f0.jpg       66a53b796d6117ddf13e8d8b680b5a12.jpg

        遇到焦虑型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充满担忧,老师们便耐心倾听家长的焦虑,表达对其心情的理解和共情。协助家长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提醒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自我成长。

          3c844b6cbc4675eb4f44af3aa894eb05.jpg        ab3f8a15c194373e20a477b15520dc6c.jpg

       对于隔代抚养型家庭,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家庭的具体情况,在亲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分享宝贵的经验。虽然父母无法全程陪伴孩子,但也要尽量每天抽出时间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与孩子互动交流,祖辈和父母都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关心多疏导,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184f625fb86f8175f771d8ae50340137.jpg

       此次家访活动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也让老师们对学生的成长环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在汇小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3bed7e599e372f5f2e47ea5b1114594d.jpg      133f5fe00563f4d6885b9cbfc07b9fbd.jpg


       活动心语 :

温度 理解 共情

一个星期的家访,走进六个孩子的家庭,被许多温馨的画面所感动,看到孩子接过奶奶热气腾腾的牛肉馅包子吃得津津有味;看到爸爸牵着儿子的手在楼下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看到忙碌的妈妈给客人上好饭菜后急忙抽出时间表扬一下女儿的字写得真漂亮。这样普通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这只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是大多数汇小家庭的真实状态。

感受孩子们的家庭氛围,理解这种普通的期望和坚守,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问题和困难,让家校共育落地开花,我们本次家访给出了完美的诠释。我们看到了跟学校里不一样的孩子们,也理解了一些问题孩子的症结所在,更理解了一些父母的不易。回到学校再次走进课堂我和我的老师们可能会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责怪,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方法。

家校携手共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苏巍



近日家访,真正走近孩子的“摇篮”,聆听孩子真正的“启蒙教师”,如何在独特的环境里,教育祖国未来,培养世界公民。让我惭愧,也让我深刻觉知:“教育即生活”或“生活即教育”的伟大价值与意义。

------刘须锦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家,感受着他们生活的点滴。家访让我看到了课堂之外的他们:有的孩子在家中活泼开朗,有的则略显羞涩;有的家庭学习氛围浓厚,书桌整齐,有的则需要更多引导。我了解到,家长们在忙碌中依然尽力陪伴孩子,但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平衡学习与运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我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鼓励他们多参与户外活动,同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家访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家校共育的桥梁,若有任何问题,学校始终是家长坚实的后盾。

------闵崔峥




家访如春风拂面,搭建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之初,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寻找那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育契机。

在与三位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互相分享着孩子的点点滴滴。作为教师的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及学习环境,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持着“教育无小事”的信念,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我期待用家长们携手共进,用爱心浇灌娇嫩的花朵,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刘洋



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的独特与家庭的期望,收获了家校合作重要性的新认识。倾听与同理心让我更贴近学生心灵,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情感滋养与梦想点燃。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周凌凌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我校的家访活动,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学生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得知了许多学生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发现让我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

家访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些不同的家庭氛围,无疑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家访也让我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我更加了解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担忧,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只有家长和老师携手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才能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英利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温度。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有的温馨宁静,有的热闹活泼。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孩子们在家的学习习惯和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有的孩子自律性强,能够主动完成作业;有的则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我建议家长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并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家访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传授,更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愿我们携手,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亮一盏明灯。

------黄梦媛




以“访”助成长,以“情”筑心桥

家访,是一座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通过这次家长会,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家访过程中,我目睹了学生们在家庭坏境中的真实一面,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兴趣和需求,也为我在教学中提供了更个性化的指导。

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期待。尽管工作繁忙,他们依然会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尽力为孩子解答疑惑,鼓励孩子勇敢追梦。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的决心。

接下来,我会积极促进家校沟通,搭建起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我会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这些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次家访不仅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秉持着爱心和耐心,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新月


 

携“串门”之温情,让教育成为家门口的温暖守望

作为汇通路小学的“大家长”,我全程参与了本次德育处组织的全员家访工作,并跟随其中一组教师深入走访了三位一年级学生的家庭。当看到小徐老师俯身倾听家长的困惑、蹲下与孩子温柔对话的身影时,当听到家长从最初的拘谨到敞开心扉畅谈育儿故事时,我深刻体会到,家访不仅是一次教育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唤醒教育初心的修行。以下结合本组三位学生的成长案例,谈谈对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展望。

一、家访:推开教育的另一扇门  

在家访中,我们真正触摸到了课堂之外的鲜活生命。面对学生甲的温顺腼腆,我们从家长处得知他跳绳时眼里的光芒;通过学生乙母亲含泪讲述因自己有四个孩,经营废品回收站没日没夜加班顾不上孩子导致孩子频繁夜醒,我们理解了课堂上偶现的困倦并非态度问题;在学生丙摆放儿童山地自行车 的房间里,感受到他对运动的执着与对学习的畏难形成的鲜明对比。这些立体化的教育图景,让教师团队意识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需要走进每个家庭的故事脉络,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正如家访现场我们为学生甲设计的“分段式教学”与“亲子运动计划”,正是基于家庭访问中捕捉到的运动天赋与注意力短板的矛盾点,才得以制定出精准的干预策略。

二、家校共育:编织成长的经纬网  

三位学生的家访案例生动诠释了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我们小组给三位小朋友都量身定制了成长计划。比如:给小朋友甲设计了“分段式教学”和“亲子运动计划”,让他既能发挥运动天赋,又能提升注意力;小朋友乙呢,我们推出了“课堂活力星级卡”,还跟他的家庭作息表联动了,期待他能在课堂上更精神,并期待两周后其课堂清醒时长提升40%;至于小朋友丙,我们用“专注力星级卡”和“作业三步法”来帮他改掉拖拉的毛病。这些计划背后,是家庭书桌前父母陪伴阅读、拼图的耐心,是教师每日记录“微进步”的细致,更是家校间无数条微信沟通凝聚的共识。

本次家访,我们组提出,要特别为三位家庭设计《成长双轨记录册》,让“整理书包”“坚持口算”等细小的习惯养成,成为家校接力传递的接力棒。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三、教师团队:做有温度的教育摆渡人  

本次家访中,我欣喜地看到团队中年轻教师展现出的教育智慧,一个个创新的金点子彰显了我校教师"把每个问题转化为教育契机"的专业追求。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老师们带着"成长型思维"与家长对话的姿态——不回避问题,但始终用“孩子正在努力”的视角传递希望。正如与学生甲家长沟通时,我们强调“多坚持2分钟就是胜利”,这种积极的叙事方式,让教育帮扶真正成为了点燃希望的灯塔。

四、家校共育愿景:让每个生命向阳生长  

透过家访这面镜子,我们更清晰了办学方向:要打造“看得见每个孩子”的校园。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三项工程:一是建立动态家校档案,将家访中发现的体育潜能、艺术天赋等纳入个性化培养方案;二是开设家长成长工作坊,把“闪光点记录法”“沙漏计时法”等有效策略推广为普惠性资源;三是构建教师家访能力培养体系,通过案例研讨、模拟家访等提升共情沟通能力。我们期待,通过持续深化的家校协同,让汇通路小学成为这样一方沃土——在这里,学生甲的善良能成长为领导力,学生乙的勇敢能蜕变为创造力,学生丙的运动热情能转化为终身学习力。

结束家访回校途中,暮色中的校训石上“每一颗星星都闪亮”八个大字格外醒目。我忽然想起学生丙妈妈的话:“校长,原来你们老师真会来家里啊!”这份带着惊讶的信任,正是家校共育最美的起点。这次行走的教育,让我们深刻领悟:真正的教育就发生在教室门外的广阔天地里,发生在教师与家长双手交握的温度中。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带着“串门”的热情,把教育变成家门口的温度——毕竟,没有比“看见”更好的教育,也没有比“同行”更暖的成长。

 ------顾晓丽






©版权所有 南京市汇通路小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管理登录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泰麟路9号 学校固定电话:025 5183 9907